神經內分泌細胞與神經細胞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,而且又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。它能感受週遭環境而分泌荷爾蒙/活性胺 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),藉由這些物質,保持身體平衡運作。廣泛地分佈身體各器官內。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癌症,超過九成出現在消化和呼吸系統。在這兩個系統中,神經內分泌腫瘤,依靠生長速度,分為三種不同等級。第一/二級,亦名為類癌,臨床表現介於良性腫瘤和傳統癌症。第三級,亦名為小細胞癌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。 依據荷爾蒙分泌量的多寡,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非功能性及功能性兩種。 本港在2004年每百萬人有380人患上神經內分泌瘤,而在2009年已增至每百萬人有406人。 神經內分泌瘤的成因至今仍然不明,可能由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後,生長不受控制而形成。 年齡:通常好發年齡40~60 歲。 種族:黑人>白人>亞裔。 家族史:與遺傳有關的多發內分泌腫瘤(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),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。 。第一型(~1:30000, MEN1 gene):腦下腺、副甲狀腺、胰臟等。 。第二型(~1:35000, RET gene):甲狀腺、副甲狀腺、腎上腺等。 免疫功能抑制:愛滋病病毒帶菌者或愛滋病人;接受免疫功能抑制藥物的病人 砷: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,可能會增加罹患風險。 非功能性腫瘤的病人症狀輕微,或者沒有症狀,常拖到晚期才被確診 功能性腫瘤的病人病徵像極感冒症狀,如腹瀉、腹痛、咳嗽、氣喘、臉部潮紅、盜汗、低血糖、腸胃出血、心悸等,很容易遭忽略或被誤認為其它疾病。 醫生進行臨床診斷後,如懷疑病人患上神經內分泌瘤,醫生會安排進行以下檢查,以確診神經內分泌瘤,並探測癌腫的位置、大小及分期,檢查方法包括: 血液檢查:若有功能性腫瘤的病徵,可檢查血液相關荷爾蒙的水平,確診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。 影像檢查 (超聲波掃描、電腦斷層掃瞄、磁力共振掃描、同位素掃描):確定腫瘤生長位置和腫瘤分期。 病理檢查:需要細針抽吸或活檢來確診神經內分泌瘤,並且評估腫瘤等級。 治癒性治療:徹底移除腫瘤,從而根治癌症 。手術治療: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及取出 。電燒:細小腫瘤可利用電燒燒除 舒緩性治療:如腫瘤不能移除或己出現擴散,焦點在於使病人舒適,舒緩徵狀和疼痛,改善生活品質 。生物荷爾蒙治療 。標靶治療 。化學治療 。放射治療 (包括肽受體放射治療)